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公布首批33个重点项目
浙江日报记者 施力维 通讯员 张文燕 宋依依
近日,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公布了首批33个重点项目。上海精测半导体创芯园里,工程机械进场;串联沪苏断头路的元荡大桥,打下桩基;嘉善北部湖荡经过整治,初露新颜……在青浦、吴江、嘉善三地,项目进入全面施工阶段。
重点项目被视为示范区建设的“风向标”。33个项目从1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,别有深意:从项目的内容看,它们涉及生态保护、互联互通、产业创新、服务共享多个领域;从项目的地域看,不少项目都需要跨行政区域的联动;从项目的推进看,不仅突出项目协同,更强调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。
重点项目中,与嘉善直接相关的项目有9个。如何答好示范区建设的“联考卷”?这33个项目里蕴藏着一些答案。
下好“一盘棋”
拉长产业创新链
归谷嘉善科技园,长三角未来邨项目所在地,一期146亩项目用地已有100亩开工建设。
示范区要发展什么产业?未来邨提供了一个展示窗口。依托上海同济大学的科研优势和校友资源,未来邨重点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健康医疗两大领域,集聚智慧医疗与人工智能、数字经济等产业以及校友企业总部。
既是高端制造基地,也是创新工坊。在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》中,“创新策源能力”和“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地”是一对高频出现的关键词。示范区明晰的产业定位,正改变着嘉善产业招引思路。
嘉善去年年末在全县启动“一盘棋”精准产业招商模式。县委逐步取消对乡镇(街道)的招商考核,而以5大产业平台为主体,集中资源、各有侧重,招引智能传感产业、人工智能、集成电路等领域的重大优质产业项目。
招商项目宁缺毋滥,各平台招商信息统筹共享。在“一盘棋”招商下,去年,代工苹果手表、耳机等可穿戴智能设备的通信电子制造巨头立讯精密,成功落户嘉善姚庄经济开发区,而该项目的信息正是嘉善科技新城的招商人员提供的。
对高端产业项目,各地都“情有独钟”。青浦是开放前沿,嘉善民营经济活跃,吴江实体经济强劲,三地如何在项目招引中找准定位,避免过度竞争和内耗?这是示范区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之一。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,示范区全力支持符合绿色导向的新技术、新业态发展,把蛋糕做大;同时,集聚创新要素资源,构建更大范围区域一体的产业创新链,把产业链拉长。
比如在产业布局上,华为研发中心项目落户青浦,在吴江的亨通、永鼎等制造企业,正是华为的供应商;在嘉善的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,智能传感器产业离不开华为的技术支持。示范区内,正串起一整条产业链、供应链。
以水为脉
协同共治河网生态
青嘉吴三地间,河网交错,湖荡相连。在示范区23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,水域面积占350平方公里。
站在嘉善祥符荡边,迎着春风,绿色愈发浓郁。祥符荡是嘉善北部的重要湖荡之一,历经多轮整治,总体水环境已有明显改善。但对祥符荡及周边水系的治理,并没有止步。在规划构想中,示范区将以祥符荡为中心,融合西塘古镇,联动汾湖、沉香荡、马斜湖等,打造祥符荡创新绿谷。
“过去侧重于从保障水安全的角度出发治理河湖水系,现在融合生态绿色理念,重新编制了河湖治理规划方案。”嘉善县水利局局长马纳新说,嘉善启动河湖水系综合提升工程,又向水里“投”下28.73亿元,涉及辖区17个湖荡20条河道的整治和连通。
示范区对标“世界级生态湖区”,构建以水为脉、蓝绿交织、林田共生、水城融合的自然生态格局。这意味着三地要共同保护水生态、提升水品质、做好水文章。除了提高建设标准,生态环境的整体提升,离不开协同治理,青嘉吴三地紧密联系,共治河网水系。
嘉善针对自然湖荡展开整治,吴江则对人工养殖的池塘进行生态化改造和退渔还田,计划投入6000万元对汾湖高新区、七都镇等地的养殖池塘进行治理,促进乡村生态环境改善、自然生态功能提升;青浦和吴江还将共同打造环元荡生态景观岸线,让过去因为行政区划分割的沿湖绿道重新贯通起来。
生态共治,是为了让示范区的整体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。在示范区,人们既可以健身休闲,也可以拥抱绿色、享受生态;西塘梦里水乡风景线、姚庄桃源渔歌风情线、干窑—天凝魅力农旅风景线、陶庄吴越汾湖风景线、大云甜蜜花海风景线串珠成链,从嘉善的每一个高速公路出口下来,都可以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美丽路线。
打通“断头路”
路通带来事通
在嘉善姚庄至杨庙公路省界段项目潮里泾大桥,塔吊机、施工车已在忙碌作业。作为嘉善交通对接上海的重头戏,姚杨公路建成后将与上海叶新公路相连,成为通达上海东西向重要通道之一。
路通带来事通,三地间的行政壁垒和观念藩篱被逐步打破,各地协同发展意识不断增强。
青嘉吴三地新建的公共基础设施,不仅是一地的民生工程,还将惠及示范区。这既避免重复建设,也为未来长三角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做了探索。
此次公布的33个重点项目中,多个项目统筹优质学区资源,增加高水平医疗服务资源供给。在示范区内,共建共享多层次、高水准的公共服务资源,尤其是教育、医疗卫生、文化旅游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,正呼应了百姓对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迫切需求。